产品评测|「Matrix Audio」NT-1 旗舰数字转盘使用心得
引言:资深发烧友兼音频专业博主 EDDIE’S HIFI AUDIO WORLD 近日评测了矩声 NT-1 数字音频转盘。作者 Eddie 通过对比Tidal、QQ音乐、本地SSD硬盘播放及Roon Core等多种音源,剖析了NT-1在声音纯净度、密度、音场稳定性和细节解析力上的卓越表现。文章最终认为,NT-1以其全面的功能整合与可观的升级潜力,成功为高端音响系统构建了坚实可靠的数字核心,是追求极致数字音源玩家的理想参考级设备。
作者简介:Eddie Hsueh,台湾大学光电博士,在半导体及太阳能材料研发方面积累了19年的丰富经历,拥有长达20年深厚的耳机音响发烧经验,并于2009年创立EDDIE'S HIFI AUDIO WORLD博客,至今已发表数百篇专业的测评文章,其专业见解深受各地音响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推崇。
注:本文转载自博客 EDDIE’S HIFI AUDIO WORLD
原文如下:
今年我的家用耳机系统升级计划把重心放在讯源端的强化,希望为整套系统奠定更稳固的基础。先前在耳机扩大机方面,我已经入手了旗舰级的 PA09M/883 终极耳扩,系统表现达到新高峰。下一步则锁定数字讯源升级:用一台专业级串流数字转盘取代使用一段时间的 Roon Nucleus+(搭配 Plixir 线性电源)。为此我预留的预算大约在新台币 10~30 万之间,原本考虑的候选名单相当经典,包括:Lumin U2、AURALiC Aries G2.2、Aurender N200 等。这几款都是市场上口碑稳定、技术成熟的串流转盘,在信息量和使用经验上都有充分累积,作为升级起点是合情合理的选择。
真正改变我最后选择的契机,是今年参访 CanJam Singapore 耳机展。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 Matrix Audio 品牌,他们摊位上整排的数字音频设备(DAC、串流转盘、主时钟、网络交换器)工业设计非常亮眼,摊位人非常多。银色铝合金机壳配合规律开孔,不但兼顾结构强度、散热效率与精密加工,设计风格讲究内敛、不浮夸,却处处流露高阶质感。我一眼就被这台 NT-1 纯数位转盘所吸引,我本来想买MS-1旗舰串流播放器,但考虑到我不需要DAC已经有MSB所以入手NT-1是最好的选择。当场询问价格后发现也在我的预算范围内,于是回去开始在网络上爬文研究,发现国内外好评不少,相关的 YouTube 评测影片也很多。
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购买的是 8 月份香港高级视听展(Hong Kong AV Show)。Matrix Audio 由代理商 OTG 参展,他们的摊位上 NT-1 刚好搭配 Violectric DHA V590 一体式译码耳扩和 HIFIMAN Susvara 耳机进行展示。我在完成隔壁Effect Audio摊位的签名活动后前去试听,短短几分钟就得到明确答案:NT-1 的声音风格与扩充弹性完全对上了我的需求。那天 Matrix 摊位前聆听的人潮络绎不绝,可见大家对于家用音响的数字讯源关注度依然很高。我个人特别看重的是 NT-1 支持外接 10 MHz 主时钟(Matrix Audio 自家的 SC-1 时钟),这代表未来升级空间和可玩性都被保留下来,无论之后要建构 I²S/AES 传输架构,还是外接主时钟,甚至透过 SFP 光纤网络进行电气隔离,NT-1 都已预作准备。
设计与功能
首先从外观工艺谈起:Matrix Audio NT-1 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就是精湛的做工。它拥有 4.6 公斤的净重,机身尺寸明显大于一般常见的一体式串流播放器,但实际拿起来并不显笨重。整个机壳由整块航天级铝合金经 CNC 精密加工成形,表面采用阳极处理与喷砂上色,机箱的接缝、倒角以及顶盖和两侧的大面积规律圆孔开孔都处理得一丝不茍,各处细节都相当到位。这种用料与工艺水平属于近距离检视也挑不出瑕疵的等级,充分展现出高阶发烧器材应有的质感与气度。在设计语言上,NT-1 延续了 Matrix Audio 新世代旗舰 M 系列的风格:线条简洁利落、比例拿捏克制沉稳。顶板与侧板的大量穿孔开孔不只是装饰,还兼具了机箱散热与电磁屏蔽的功能,可谓美观与实用并重。机身正面除了左上角一枚圆形金属电源按键外,几乎看不到其他传统按钮或旋钮,整体视觉信息非常干净,显得气质沉着内敛,我连想拆开上盖拍照都找不到螺丝。
NT-1 正面的 8.8 吋 IPS 彩色触控屏幕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操作和信息展现窗口。播放时,屏幕会清晰显示专辑封面、曲目信息、取样率、时钟源以及网络联机状态等关键内容,一目了然。实际操作方面,触控屏幕与手机/平板的 MA Remote 遥控 App 形成了互补关系:使用 App 可以方便地建立播放队列、浏览专辑封面、管理串流平台账户;而在机身屏幕上则适合进行快览和关键切换等操作。经我实测,NT-1 的接口反应相当灵敏流畅,无论触控操作还是 App 遥控都十分实时。开关机与网络联机的过程稳定顺畅,属于「拿起就会用」的成熟软件体验。对于每日都要频繁使用的串流播放设备而言,这种易用且稳定的操作体验非常重要,我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当机或联机问题。
内部硬件架构方面,NT-1 采用全机内建的线性电源设计,这在串流播放器中属于极为讲究的规格。机内配置一颗额定60W的环形变压器,搭配多组低噪声稳压电路,为不同模块提供独立且干净的电力供应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Matrix Audio 特别在变压器上采用了独立绕组配置:数字处理核心电路和 USB DAC 接口的 5V 电源由变压器不同绕组供电,并在后续电路中做了隔离处理。这种设计用意在于抑制数字电路与 USB 5V 之间的共模/差模噪声耦合,避免数字噪声透过5V电源轨回灌至DAC端,从源头降低噪讯干扰机率。换言之,USB 埠输出的5V电力在NT-1内部是经过独立稳压和隔离的,确保对外接USB DAC而言提供的是极其纯净稳定的电源,这对降低USB传输中的噪声干扰非常有帮助。不少人提到想买台TT-1再加一台好的线性电源,但好的线电源其实不便宜,我还是选择原厂的NT-1至少内建的一体性会比较完整,至少USB DAC这块NT-1的设计会更高阶。
作为一款旗舰级数位转盘,NT-1 提供了非常完整的数字输出接口。机背面我们可以看到,它具备标准 USB Audio 端口(Type-A 插座,用于连接USB DAC)、一组 AES/EBU 平衡数字音频输出、一组 RCA 同轴 S/PDIF 输出、以及一组 Toslink 光纤输出。此外还配备了一组 HDMI 接头的 I²S LVDS 输出(并支持硬件接口脚位切换,以兼容不同品牌 DAC)。几乎不论 DAC 支持哪种数字输入接口,NT-1 都能胜任串流转盘的角色。值得注意的是,NT-1 还提供了一个 10MHz BNC时钟输入端子,方便外接主时钟。当切换至 External Clock 模式时,NT-1 内部的 RF 合成器会以该 10MHz 参考时钟为基准,产生同步且低相位噪声的音频时钟讯号,用来直接驱动 I²S、AES/EBU、S/PDIF 输出接口的时序。如此一来,在使用外部时钟时,NT-1 透过上述接口输出数字讯号时便可担任整条音响链的时钟主导(唯独 USB 输出因为规格限制,时钟依然由DAC端主导)。这种架构意味着只要搭配高质量主时钟(如 Matrix 的 SC-1),NT-1 可以进一步降低时基抖动,为后端DAC提供更纯净精确的数字数据流,意思是我如果要使用时钟,MSB DAC最好是使用原厂的Universal I2S接口。
网络连接部分,NT-1 它除了配备一般的 RJ45 Gigabit以太网端口,还额外提供了一组 SFP 光纤插槽。透过选购对应的 SFP 光电模块,用户可以直接让 NT-1 经由光纤来连接网络交换器或路由器,实现数据链路的完全电气隔离。如此一来,可以有效切断家用交换器所带来的接地噪声与高频干扰耦合,显著降低串流播放时的背景噪音与抑制网络杂散电噪,让声音背景更加漆黑稳。我在本次测试中特别使用了系统中的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接口与 Silent Switch OCXO,透过光纤连接 NT-1 的 SFP 埠,与传统直连交换器的方式相比,声音表现的提升是明显的:乐器与人声的分离度更佳,音场更为立体透明,声音形体感更凝聚饱满,背景更为宁静黑暗,中高频细节更加清晰。可见 NT-1 本身优秀的网络架构搭配高质量交换器/光模块,确实能有效发挥减噪提升音质的作用,各种玩法将在后面介绍。
NT-1 在本地播放方面的功能也非常全面。机身底部内建一个 NVMe M.2 SSD 插槽,可安装规格 2280/2260/2242 的固态硬盘作为音乐库。更难得的是,NT-1 为这个 SSD 插槽设计了专属的超低噪讯线性电源,确保 SSD 在工作时的电气环境安静稳定,理论上比一般计算机内播放音乐档案的噪声底更低,我是装了一颗SamSung 990 PRO NVMe M.2 SSD 2TB。
除了内建硬盘,NT-1 背面还有双组 USB 3.0 埠,可用于外接大型 USB 随身碟、硬盘,或直接接驳光驱。NT-1 支持外接 USB CD光驱实现CD 直接播放以及抓轨翻录功能:只要将光驱接上,NT-1 能实时播放 CD 音讯内容,或是一键抓取 CD 里的曲目并储存为数字档案到本机存储中。这对于拥有大量实体 CD 又想将收藏数字化的玩家而言非常便利且实用。此外,NT-1 也支持局域网络的 NAS 网络硬盘挂载,可直接读取 NAS 中的音乐档案;本机安装硬盘后也能透过 SMB 协议共享给同网段的计算机或其他串流播放器使用。整体而言,NT-1 对串流播放与本地文件两方面都顾及周到,足以成为音响系统中的完备音乐数据中心,玩法参考官网就很详细。
软件生态上,NT-1 采用的是 Matrix 自研的 MA Player 串流操作系统(基于 Linux),并透过 MA Remote 遥控 App 进行操作。开机后,NT-1 可切换两种主要模式:一般模式下可使用 MA Remote App 设定串流播放,包括支持 Tidal、Qobuz、Spotify、HighResAudio 等主流云端音乐服务,以及网络电台 vTuner、Radio Paradise 等。
另一模式下,NT-1 可作为 Roon Ready 装置,串接像 Roon Nucleus 这样的服务器作为音源,透过局域网接收来自 Roon Core 的串流数据。我实际使用中体验到两种模式切换方便,无论是使用 Roon 软体操控,或用 MA Remote 独立运作,NT-1 都能稳定运行。这种双生态兼容的设计意味着无论你原本习惯哪一种串流方案,NT-1 都能融入。其中 MA Remote 提供的界面美观直觉,在手机和平板上的使用体验良好,搭配 NT-1 流畅的触控屏幕,对我来说非常方便。
值得一提的是 Matrix Audio 近来新推出与 NT-1 相对应的中阶产品 TT-1,定位是较为轻巧、平价且强调方便易用的串流转盘。由于不少烧友可能会好奇 NT-1 与 TT-1 的差异,简要说明:TT-1 在许多核心功能上与 NT-1 相同,例如搭载相同平台的 MA Player 系统,提供 NVMe、USB、本地播放、NAS、CD 抓取、触控屏幕等功能也一应俱全。但 TT-1 为了降低体积、成本,作出了一些取舍。首先,TT-1 没有 10MHz 外部时钟输入,只内建了45MHz与49MHz两组飞秒钟作时序基准,因此无法搭配主时钟进一步升级时钟质量。电源方面,TT-1 标配外接12V开关电源供电,不像 NT-1 内建大体积环牛线性电源。不过 TT-1 留有升级弹性:用户可自行更换为更高质量的线性电源透过其DC插座供电(接入线性电源时会自动切离内部开关电源,只保留接地)。即便如此,TT-1 在供电结构上依然无法达到 NT-1 机内多路线性稳压、USB 隔离供电的层级。网络连接部分,TT-1 虽支持 Wi-Fi 6 无线网络(NT-1则仅有有线网),但缺少了 SFP 光纤端口,因此无法像 NT-1 一样做到光纤隔离噪声的效果。
机箱体积更小巧的代价则是屏蔽和散热空间相对受限,不过也让 TT-1 重量更轻、摆放更容易。对于只想要一台好用的串流转盘、长期打算以 USB 接口输出数字讯号给DAC的用家来说,TT-1 的确已经功能足够,而且由于在USB模式下时钟控制权仍在DAC端,因此预期 TT-1 与 NT-1 的实际声音差距并不算大。
但若是像我一样有进阶玩法的需求,未来打算折腾 I²S 接口输出、添置 10MHz 主时钟或建构光纤网络架构等,TT-1 在这三方面就缺少扩充空间,而 NT-1 则一次到位提供了完整支持,整体结构与供电规格的上限也更高。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选择 NT-1 作为升级方案的主要原因,NT-1 用一台机器就满足了我对「时钟升级 + 光纤隔离 + 硬盘播放」三大功能的一次性需求,不需要之后再东拼西凑额外添购设备。
数字转盘的选择
我原本的候选名单包括 Lumin U2、AURALiC ARIES G2.2 与 Aurender N200。这三款各自代表了成熟、稳定的方案,也都有其硬件与软件生态优势。不过,考虑到我后续一定会玩 I²S 输出、外接 10 MHz 主时钟以及光纤网络隔离,需求面就逐渐明朗了,写到今天AURALiC ARIES已经停止营业了。
Lumin U2 的 SFP 光纤接口与 App 生态确实强大,但它缺乏 I²S 输出,也没有内建 NVMe SSD 与 CD 播放/抓轨功能。ARIES G2.2 的 Lightning DS 软件体验与双电隔离设计相当省心,但同样少了 SFP、I²S 与 10 MHz 参考时钟输入。至于 Aurender N200,长期以来在档案管理与整机使用体验上口碑甚佳,但其网络与时钟架构的取向,并不符合我想要的玩法。
相比之下,Matrix Audio NT-1 几乎一次解决了我的三大需求:「时钟升级 + 光纤隔离 + 硬盘播放」全都到位,后续也不需要再东拼西凑添购其他设备。这正是我最终拍板选择 NT-1 的关键理由。其实主要也是想玩玩跟大家不一样的新机器,毕竟Lumin,AURALiC以及Aurender都已经是在市场已经资深的品牌。
使用体验与操作流程
NT-1 的上手过程相当直观。MA Remote App 如果是 iOS 使用者,直接在 App Store 就能下载。接口设计简洁清爽,但功能齐全。只要确保手机、平板与 NT-1 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下,就能快速完成配对。我这里的设定是 NT-1 以网络线连接路由器,手机则透过 Wi-Fi 进入同一网域。进入机身设定选单后,选择「App 连接验证」,此时 MA Remote 便能实时侦测并显示 NT-1 的讯息。App 底部字段清楚划分为「我的音乐」、「流媒体」、「发现」与「应用设置」,逻辑简单易懂:
我的音乐对应的是本地硬盘或外接 USB 储存装置里的档案。
流媒体涵盖 Tidal、Qobuz、QQ 音乐、HIGHRESAUDIO、索尼 Hi-Res 精选、Dropbox、百度网盘,甚至 FM 广播、vTuner 与 Radio Paradise 等网络电台。
发现则偏向串流服务内的推荐或新曲探索。
应用设置则提供进阶参数调整。
值得一提的是,购买 NT-1 会附赠 QQ 音乐一年的会员账号,这对于华语乐迷相当实用,能实时接触庞大的中文曲库。实际登入后,我同时启用了 Tidal 与 QQ 音乐账号,无缝切换两个平台聆听。建议初次使用时,务必先透过机身设定完成 韧体更新,Matrix Audio 的固件维护频繁,确保最新版本能获得最佳稳定性与新功能。整体操作反应灵敏,触控与 App 都几乎无延迟,属于日常使用完全不用担心流畅度的水平。
此外,NT-1 的「输入来源」选项里还能选择外接 CD 光驱,支持直接播放或抓轨存档。输出端我则选择 MSB Discrete DAC 搭配 ProUSB 模块,确保 USB 数据链路稳定干净。虽然 NT-1 还能外接 10 MHz 主时钟,目前我暂时先以内建飞秒钟使用,后续再考虑搭配 SC-1 深入测试。另一个贴心设计是「技术支持」:只要在机身设定点选即可直接上传故障讯息回传给 Matrix,方便日后维修追踪,对长期使用者来说非常加分。
为了充分发挥 NT-1 的实力,我将其融入长年调校的耳机系统中,各环节器材如下:
电源专线:Furutech FP-S022N(23公尺独立供电专线布线)
墙插座:Furutech GTX-D NCF(R) 双插 + Furutech 106-D NCF 碳纤维壁盖
电源处理:PLiXiR BAC1500 平衡式隔离变压器(1500W,内部升级三组 Furutech GTX-D NCF(R) 插座)
器材架:Atacama 110-40 五层音响架(搭配 Finite Elemente Cerabase Classic 隔振锥)
串流网络:Matrix Audio NT-1 串流数字转盘,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网络交换器 +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 光纤接口
数位源(Roon Core):Roon Nucleus 音乐服务器(使用 Furutech LAN-8 NCF Plus 网络线,搭配 PLiXiR BDC 19V 线性电源供电)
DAC 及 USB 界面:MSB Discrete DAC 译码器 + MSB Pro USB Adapter(USB 连接线为 Crystal Cable Diamond USB)
耳机扩大器:PA09M/883 终极耳扩
讯号线:Furutech Lineflux NCF XLR 平衡讯号线 等
耳机:ZMF Caldera Open
声音表现
在经过几周的煲机运转并确认韧体和设定都稳定后,我开始深入体验 NT-1 为系统带来的声音改变。Tidal 串流直读(MA Remote)来进行声音初听感表现。总体来说,NT-1 的声音走向确实如我先前期待的一样,以稳定与高密度为核心特质。首先,背景相当干净幽深,整体底噪极低,音乐仿佛从一片宁静的黑色背景中浮现出来,细微讯号与残响都能被清楚描绘。所谓高密度则体现在声音的线条饱满且细腻,每一个音符、每个声部都带有充足的信息量和厚度,绝非松散空洞的声音。这种高密度带来的扎实感,让音像的轮廓变得更为凝聚清晰。例如在人声独唱的曲目中,歌者的声音形体明确而有重量感,吐字与换气细清晰,演唱情感的起伏透过稳定的声底得以自然流露,不会被多余的背景噪声所掩盖,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,厚度与声音密度。
NT-1 并没有为了追求极致解析力而使声音变得冷艳生硬。恰恰相反,它并不走偏冷或一味堆砌解析的路线,音乐性与流畅度兼备。高频段的表现细致顺畅,延伸出色但毫不刺耳;小提琴、高音歌唱等内容呈现出丰富的细节与空气感,同时保有柔和度,长时间欣赏也不会产生听感疲劳。中频段最令人满意,高密度带来丰盈厚实的质感,人声和中频乐器(如钢琴、吉他)的音色饱满而温润,人声位置适中且结像鲜明,有贴近感却不会过于贴耳。NT-1 对于音乐情感的诠释是自然的,既不会刻意渲染,也不会冷淡刻板。低频部分下潜和量感适中,弹性良好且富有控制力。在鼓声和贝斯的重现上,可以感受到 NT-1 带来的低频背景干净利落,鼓点的轮廓清楚、层次分明,没有多余拖泥带水的浊感,整体速度感和节奏稳定性很好,整体没有数字偏冷的声音。
值得关注的是,升级 NT-1 作为串流转盘后,整个音场的稳定性与定位表现都有提升。我反复比较了旧有方案(Roon Nucleus+ 串流输出)与 NT-1,同样透过 USB 送入 MSB Discrete DAC。在使用 NT-1 时,音场中的每一个声音形体似乎都更为稳定地「钉」在空间中:各乐器的定位更精确、前后层次分明,尤其在复杂乐段中,不同声部之间依然保持良好的分离度,不会因讯源的时基不稳而互相纠缠。这一点其实与 NT-1 本身超低的时钟抖动和噪声底有关。当然,由于我目前主要以 USB 接口连接 DAC(且 MSB DAC 本身采用自家的Pro ISL隔离接口使时钟主权在DAC端),理论上 NT-1 与 Nucleus+ 的差距可能不若在 S/PDIF 或 I²S 连接时那么悬殊。然而实际聆听中,我仍能明显感受到 NT-1 较低的噪声基底为系统带来的微小但重要的提升:例如在交响乐弱音段落,背景更加纯净透明,使得微动态的起伏和空间残响更容易察觉;音乐整体的流畅度有所改善,过渡更自然,单独使用Roon Nucleus+Plixir线电的声音反而较为毛噪干扁,所以我可以大胆的对还在使用Roon Nucleus Core的烧友犹豫是否加个数字转盘,如果是加NT-1绝对是提升明显的。
不同音源对比测试
为了检验 NT-1 在不同来源下的音质表现,我进行了数个对比测试。所有测试皆使用同一首歌曲确保取样率一样,确保变因只在来源本身,搭配的译码器与耳扩链路保持一致。比较组合如下:
Tidal 串流直读(MA Remote)
QQ 音乐串流直读(MA Remote)
NT-1 内建 Samsung 990 PRO NVMe M.2 SSD 2TB 硬盘播放(MA Remote)
Roon Core(Nucleus + Plixir 线性电源)透过网络输送 Tidal(MA Remote)
这四种来源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传输方式:云端串流(Tidal、QQ)、本地硬盘直读(NVMe SSD)、以及依赖 Roon 生态的网络架构。在 NT-1 上,这些模式切换非常简单:在 MA Remote App 选择来源即可,切换时几乎无延迟。
不同音源的声音表现对比
在数字转盘的日常使用中,最大的变量往往来自音乐来源。因此,我特别选择了同一首熟悉的曲目,分别透过 Tidal 串流、QQ 音乐串流、本地 Samsung 990 PRO NVMe SSD(2TB)、以及 Roon Core(Nucleus 搭配 Plixir 线性电源)播放 Tidal 四种方式,逐一比对它们在 NT-1 上的表现差异。
Tidal 串流直读
Tidal 的声音风格是干净透明,整体动态表现自然大方,细节丰富,背景安静度不错。特别是在交响乐录音中,弦乐群的层次感分明,管乐定位清晰,整体音场有开阔感。NT-1 透过 Tidal 播放时,呈现的是一种稳定、可长期信赖的听感,既能满足日常随选播放,也具备进阶系统中应有的解析力,也是我最喜欢的声音。
QQ音乐串流直读
QQ 音乐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华语曲库,对于常听中文流行、摇滚或古典跨界的用户来说几乎是必备。声音方面,相比 Tidal,解析与透明度略逊一筹,高频延伸不算那么细致,但在 NT-1 的演绎下依旧保持自然顺畅。人声位置略微靠前,带有一点点润色感,听流行歌曲时特别讨喜,会比较厚实饱满。虽然细节还原不及 Tidal,但整体氛围感更接近一般烧友熟悉的味道,听起来耐听,用QQ听流行华语歌很合适,可惜NT-1目前还没有支持KKBOX。
本地NVMe SSD播放
这是让我最惊艳的部分。当同一首歌从内建的 Samsung 990 PRO NVMe SSD 播放时,背景立刻沉静下来,彷佛拉开了一道黑幕,将所有音符衬托得更加清晰凝聚。细节解析进一步提升,尤其是乐器的边缘线条与泛音延伸,都显得更真实而有厚度,总之就是很干净,但我觉得多少也跟SSD硬盘的种类品牌有关系。低频的控制力明显进化,鼓声收放干脆,层次感更强,没有拖泥带水。这种稳定度和凝聚感,是串流播放难以完全企及的。可以说,NT-1 将 SSD 本地播放的优势发挥到极致,这也验证了内建线性电源与专属 SSD 电源隔离设计的价值,而且跟SD卡在DAP的表现一样,一般速度越快的卡,在听感上也会有所不同,990 PRO的速度是7450 MB/S,应该也算快的,听完再听QQ音乐,觉得更为厚声饱满,我自己也蛮喜欢的,毕竟合适听流行音乐,NVMe SSD 播放算是最中性。
Roon Core + Tidal
NT-1支持Roon ready,意思是你还是需要一个Roon Core,可以是一般使用的计算机,也可以使用专门的Roon Nucleus,而透过 Roon Nucleus(搭配 Plixir 线性电源)将 Tidal 串流传送到 NT-1,整体便利性与操作体验无可挑剔:播放列表管理、跨装置使用、数据检索功能都是业界标竿。然而,仔细对比下,声音背景的纯净度略逊于 NT-1 直接播放 Tidal。微细的动态起伏稍微不如直读模式自然,音场定位也有那么一点浮动。虽然差距并不大,但在高解析系统里,这些细节还是能被感知出来。这或许与 Roon Core 本身硬件结构、噪声抑制程度,以及经过网络传输的路径有关,简单说有NT-1,有没有Nucleus的差异对我可以接受,这是好事,因为我已经长期使用ROON,音乐管理很方便。
总结
综合以上对比,四种音源各有特色:
Tidal:解析力与稳定度兼具,是国际曲库的首选。
QQ 音乐:华语曲库压倒性,声音偏向温润耐听,适合大众音乐欣赏。
NVMe SSD:声音表现最为极致,背景黑、密度高、细节丰富,展现 NT-1 真正的硬实力,不过应该也跟硬盘有很大的关系。
Roon Core + Tidal:操作体验最佳,但在声音表现上仍稍逊于 NT-1 原生播放。
各有各的好,但NT-1都可以支持,就看烧友自己的喜好作选择,我自己是用习惯Roon所以可能还是会接。
Matrix Audio NT-1 对比同价位数字转盘
(凭其他几台试听印象)
在同价位段的数字转盘中,Matrix Audio NT-1 给人的印象很特别。它不像 Aurender 那样追求封闭式稳定架构,也不像 HiFi Rose 以触控屏幕和操作接口吸引目光,更不像 Lumin 用「音乐性」去包装声音,而是明确地走在一条工程导向、极度讲究噪讯与时序控制的路线上。NT-1 的整个设计逻辑,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总结,它是一台「为干净声音打造的数字平台」。
机体内部是一颗 60W 的环形变压器,供应多组 LDO 线性稳压,每个模块的电源隔离都处理得极其彻底,甚至连 Audio USB 输出都有独立绕组与专属稳压。网络部分除了 RJ45,也提供 SFP 光纤模块插槽,可完全隔离主网的地环与噪讯,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宁静。最特别的是,它内建飞秒时钟,还能外接 10 MHz 母钟同步。对发烧玩家来说,这意味着它不只是个 streamer,而是一个能与 Rubidium、OCXO 体系整合的高精度时钟节点。这样的弹性在同价位几乎找不到第二台。
这台机器的声音性格,也完美反映了这种设计哲学。第一次接上 NT-1,我的直觉反应是「静得不真实」。那种静,不是因为高频被削弱或动态被抑制,而是整个背景黑得像真空一样。声音轮廓变得非常锐利,但完全没有刺激感。细节就像在空气中自然而然地被照亮,延音的尾端、乐器泛音的呼吸感都能被清楚捕捉。
低频的表现是 NT-1 的另一个强项。它不追求夸张的量感,而是以速度、线条感和层次取胜。低频的冲击力不是厚重那种,而是一种「干净到极致」的控制力。中频干净透明,没有刻意修饰,却能让人感受到声音的实体感和密度。高频延伸极广,泛音自然,完全没有毛躁感。这是一种非常「冷静但不冰冷」的声音,干净、深邃、毫不多余。
在与其他几台同价位转盘的比较中,NT-1 的个性显得格外明确。Lumin U2 的声音依然厚实温润,整体氛围更偏向音乐性,中频带一点甜度,人声讨喜、低频饱满,听起来像一杯顺口的咖啡;但在解析力与背景纯净度上,它比 NT-1 多了一层雾。Auralic ARIES G2.2 的取向相对平衡,它的声音有一种自然的开阔感,空间层次分明、动态柔和,Lightning DS 的播放算法让声音呼吸自如,只是解析与瞬态速度上仍不及 NT-1 那样干净利落。
Aurender N200 的声音则维持品牌一贯的厚实与稳定。中频光滑,低频浑厚,声底略暖,音乐听起来相当舒服、耐听,但它的分辨率与细节密度比起 NT-1 显得保守些。NT-1 听起来像一面干净的镜子,N200 则像是加了滤镜的油画,各有韵味,只是方向不同。而 HiFi Rose RS130 则完全走另一条路,明亮、开放、华丽,声音空间非常宽,但背景纯度与噪讯控制并没有 NT-1 那样彻底。若你喜欢一边看专辑封面、一边享受音乐氛围,RS130 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台,只是它的声音更像娱乐性导向。
回过头来看 NT-1,它的声音其实是那种「听久了会回不去」的类型。它不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热闹或温暖,但只要系统干净、线材与 DAC 质量足够高,它会展现出极其细腻的层次感与定位。背景的黑让细节像星点般闪烁,音场深度极广,乐器之间的空气与间距精准得近乎科学。这种声音的特质,让它在搭配高阶 DAC(像 MSB Discrete、Weiss、或 dCS)时,能真正发挥这些译码器的潜能。
若以整体感受来说,Lumin U2 是音乐性取向的选择,声音饱满柔顺;Auralic G2.2 则兼顾平衡与自然,声音温和而开放;Aurender N200 带有中频厚度与沉稳气质;RS130 华丽、有舞台感;而 NT-1,则是以极静、极准、极快的方式呈现所有细节。它不是要取悦你,而是让你听见「真正的声音」。
在这个价位上,Matrix Audio NT-1 的可玩性与上限都极高。外接 10 MHz 时钟、使用 SFP 光纤隔离网络、搭配高阶线性电源环境后,它的声音黑得令人惊讶,清晰却不锐利,动态迅速却毫不紧张。这是一台能让你一步一步调整、观察系统变化的转盘,也是一台能让你重新定义「数位安静」的机器。
对我而言,NT-1 不是要去比谁更厚、更暖或更甜,它的意义在于:当系统干净到这种程度后,你开始听见了录音真正的质地。那一瞬间,你会明白这台机器的价值所在。
结论
Matrix Audio NT-1 无疑是一款令人印象深刻的串流转盘旗舰。对我这种过去主要以 Roon Core 为主、第一次真正接触专用数位转盘的玩家来说,这次的体验可说是冲击性十足,也完全符合甚至超越了我原本的期待。从内部结构、供电与时钟架构的设计,到实际声音的表现,NT-1 都展现出专业级数位音源应有的稳定度与纯净度,为整个高阶耳机系统提供了一个稳定、高性能、功能完整的核心平台。
Matrix Audio 在 NT-1 身上,展现出对市场与发烧族群需求的深刻理解。它不仅承袭自家旗舰 M 系列的技术血统,也在使用体验上兼顾软硬整合,让这台机器同时满足了讲究声音极致与重视操作便利的两种族群。对多数玩家而言,这是少数能兼顾「发烧级声音」与「日常稳定使用」的装置之一。
NT-1 作为旗舰型号,与次一级的 TT-1 相比,价差接近一倍,但这差距确实反映在整体用料、结构与可扩充性上。若预算或空间有限,且主要透过 USB 连接 DAC,TT-1 已能提供相当出色的声音表现,在搭配外部线性电源后甚至能挑战不少高阶机种。但对于像我这样追求系统极限、同时希望预留升级弹性的玩家来说,NT-1 的完整性与可玩性仍是无可取代。它集先进的时钟架构、顶级线性供电、光纤网络隔离与多样化的数字输出于一身,一台机器便能取代过去需要数部设备才能完成的复合架构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工程取向的设计不只是「规格上的漂亮」,而是真实转化为可听见的声音优势,更稳定的音像定位、更纯净的背景、更丰富的细节,以及更自然流畅的音乐性。这样的听感不是夸张的差距,而是一种「长时间聆听后才意识到自己回不去了」的稳定与从容。
整体而言,Matrix Audio NT-1 在设计完整性与声音表现的平衡上,展现出极高的成熟度。升级到 NT-1 之后,我的耳机系统在讯源端的短板终于被补齐,不仅带来声音层次上的明显提升,也为未来的升级留下充足空间。对严肃看待数位回放的玩家而言,NT-1 绝对是一款值得纳入考虑的「参考级」器材。
而对我个人而言,NT-1 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支点,让每日的聆听变得更稳定、更纯净,也更有可期待的延伸性。接下来,我计划引入 SC-1 主时钟 与 SS-1 Pro 数字交换器,并与现有的 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进行比较,检验 NT-1 在更进阶时钟与网络环境下的极限表现。那将会是下一阶段的探索方向,也是一个让 NT-1 持续进化的起点。
下一章:SC-1 主时钟与 SS-1 Pro 实测规划。
当 NT-1 在系统中安定下来后,我开始思考的不是「还能换什么」,而是「它的极限在哪里」。
这台机器本身已经非常完整,内建飞秒时钟、可外接 10 MHz 参考源、拥有全线性供电与独立隔离网络架构,但正因为它的基础如此扎实,反而让人更想探究:若再往上延伸,声音还能再黑多少、再准多少?
Matrix Audio 的设计哲学很明确,NT-1 并不是一台「封闭完美」的终点产品,而是整个新一代串流架构的核心。它预留了外部时钟输入端子,也提供光纤网络、USB 隔离、IIS-LVDS 等完整接口,显然就是希望用家能逐步扩展。于是我决定让它与自家的 SC-1 主时钟以及 SS-1 Pro 数字交换器一起登场,组成 Matrix 官方所谓的「Reference Stack」个从时钟、网络到转盘全面整合的完整数字链。
我在Head-fi有看到用家使用MSB Premier DAC搭配NT-1+SC-1以及配两台SS-1 Pro交换器串接。
会采取双阶段方式进行。第一阶段将以 SC-1 对 NT-1 的单纯时钟同步效果 为主,比较外时钟介入前后在音场稳定性、微细动态与泛音延伸上的变化;第二阶段则加入 SS-1 Pro 光纤交换器,与目前我长期使用的 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做并行比较,观察在同样的光纤隔离环境下,Matrix 自家系统的整合优势是否能进一步放大。